2025年6月19日,调味品行业龙头海天味业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标志着其在A股上市十余年后又完成了在资本市场的二次战略布局。上市首日,海天味业H股高开超3%,不过随后股价震荡下行并一度跌破发行价。
从基本面来看,2022年9月爆发的“双标门”事件成为海天味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揭开了其在终端与资本市场增长神话的脆弱底色。尽管随着2024年管理层换血,海天味业业绩开始回暖,但调味品江湖也已发生微妙变化:餐饮市场承压,“千禾们”虎视眈眈,这场港股IPO,能否为其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酱茅”资本往事
6月19日上市首日,海天味业港股盘中一度破发。6月19日当天港股收于36.5港元,总市值2125亿港元。当天海天味业A股下跌3.83%,总市值2259.35亿元。
据海天味业此前公布的配发结果,此次全球发售约2.79亿股H股,发售价为每股36.30港元,全球发售净筹约100.1亿港元。
作为2025年至今发行规模第二大的港股IPO,海天味业备受资本市场瞩目。媒体报道显示,6月16日海天味业H股招股融资申购倍数高达698.57倍。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思考:在经历了A股的辉煌与挫折后,海天味业能否凭借海外资本的加持,重新找回昔日的资本市场增长神话?
在A股舞台上,海天味业曾演绎过一段跌宕起伏的资本故事。2014年上市后其股价稳步上升,2020年疫情背景下,居家烹饪需求激增,海天味业作为调味品龙头直接受益,当年股价累计涨超100%,在2021年1月初创下历史新高时,市值一度突破7000亿元,被市场冠以“酱油茅”的称号。
2022年9月的 “双标门” 事件成为海天味业重要转折点,当时消费者信任危机引发股价大跌,尽管公司迅速做出回应,但负面舆论持续发酵波及业绩。如今,两年多过去,风波虽已淡化,但企业在品牌管理上的脆弱性被暴露,也促使市场重新审视消费股的长期价值逻辑。截至6月19日,其A股股价较2021年1月高点跌幅已超六成。
海天味业港股IPO进程可谓迅速:在2024年12月官宣计划后,2025年1月递交招股书,2月完成证监会备案材料提交,5月快速通过聆讯,6月启动全球发售,并于19日正式登陆港交所。从披露到上市仅用半年,展现出消费巨头高效的资本运作节奏。
在海天成长史里,这注定不是一次普通的资本运作。在内需疲软、增长乏力的困境下押注港股,借国际资本力量完成转型意图明显。对于近年来公司在海外市场的营收情况,赴港上市后计划通过哪些具体举措修复并强化全球消费者认知等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通过邮件联系海天味业方面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并未获相关回复。
巨轮减速
随着海天味业登陆港交所,其出海布局步伐加快,这艘中国调味品行业的“巨轮”正驶入更具挑战的深水区。回顾海天味业过往数年的业绩表现,可谓波澜起伏。自2014年登陆A股市场后,在2016—2020年间,海天味业营收从124.59亿元攀升至227.92亿元,宛如一台稳定的增长机器。
然而,2021年后,海天味业的增速开始明显放缓。2021年营收增速降至9.71%,2022年进一步降至2.42%,且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到了2023年,更是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净利润双双负增长。这种“失速”也不禁让市场质疑:海天是否已经触碰到了增长的天花板?
从表面看,2022年的添加剂争议事件,将海天味业卷入舆论漩涡,使其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净利润现上市后首次下滑。但深层次原因更值得警惕,即行业层面的“天花板效应”。有数据显示,2024年调味品线下零售渠道整体销售额同比下跌2.99%,酱油品类作为最大类目也呈现增速放缓迹象。
目前,贡献超八成营收的线下渠道仍是海天的基本盘。记者关注到,其从2021年开始在年报中披露线上线下业绩数据,2022年,其在线下渠道实现营收228.05亿元,下滑0.38%。2023年,线下渠道实现营业收入约219.26亿元,同比下滑幅度拉大至3.86%。在2024年,其线下渠道营收238.85亿元,同比增长8.93%。
不可忽视的是,国内餐饮行业增速呈现放缓态势,限额以上企业的餐饮收入承压,餐饮品类的客单价也显著下滑,这对依赖餐饮渠道的海天味业业绩形成冲击。此外,千禾等新锐品牌也正抓住消费升级以及线上渠道机遇,行业竞争格局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从B端市场看,近年餐饮行业因大环境疲软,企业降成本成为主流,海天作为中高端调味品品牌,在餐饮采购中的选择率难免下降。”嘉世咨询合伙人李应涛6月18日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从C端市场看,尽管酱油占家庭消费支出比例极低,用户转换品牌的成本高,但基础调味品消费属于“定量市场”,海天增速放缓不可避免。
零售行业专家鲍跃忠6月18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渠道变化与餐饮业进入中速增长阶段,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在他看来,当下食品企业最关键的是要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围绕健康化、品质化以及物美价廉生产产品,若无法做到这一点,企业的市值与未来发展都将难以保障。
鲍跃忠谈及当前食品行业存在的两大怪象:一是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自己不食用,却推向市场销售给消费者;二是消费者在选购食品,包括调味品时,会反复查看配料表,担忧产品是否安全、能否放心食用。在他看来,近年来食品行业暴露出的这些问题核心在于,部分食品企业放弃了应坚守的底线,转而过度关注企业市值增长等目标,反映出整个行业出现了偏差。
“中国味”出海难题
面对业绩瓶颈,海天味业也在积极寻求突围之路。2023年9月19日,公司完成董事会、监事会换届,董事长、总裁更换。在经历了低谷后,2024年其业绩重回增长轨道,营业收入达到269.01亿元,同比增长9.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44亿元,同比增长12.75%。
“海天在国内市场突围的关键在于产品多元化布局。”李应涛对本报记者指出,除酱油、蚝油、调味酱三大核心品类外,海天在其他细分品类及高端市场突破不足,若能在细分品类实现增长,营收增速将得到提升,比如重点发展醋、料酒等第二梯队品类,打造第二乃至第三增长曲线,相比之下,渠道优化、经销商结构调整及线上销量突破等问题难度较低,而第二梯队品类的突破因面临成熟竞争对手,仍是增长的关键难点。
一边巩固国内市场,一边杀向海外,海天破局正在两条腿走路。在招股书中,海天方面指出,部分募资将用于通过建立全球品牌形象、拓展销售渠道以及提升海外供应链能力,以提升全球影响力;还将用于扩展海外供应链及在海外市场建立生产基地。
赴港上市,确实能够为海天味业搭建一个更为国际化的资本平台。从宏观层面看,海天味业的赴港上市也是中国传统消费品牌国际化的一次试水。
不过在近年来财报中,海天味业并未披露海外相关业务情况。去年8月份回复投资者关于海外市场问题时,该公司表示,“公司产品出口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份额占整体销售的比例不大,公司目前正积极拓展出口业务。”
李应涛对本报记者分析,海天全球化最根本的挑战源自中外餐饮文化差异显著,酱料口味与种类需求大相径庭,酱油作为中国餐饮的核心调味品,海天出海的爆发式增长需依托中国餐饮品牌出海。
李应涛以部分3C产品及美妆品牌出海举例称,其依赖中国电商及跨境电商平台作为载体成功走向国际市场,海天酱油的出海同样需要 “中国餐饮品牌” 作为载体,正如西方餐饮进入中国时,同步带动了红酒、牛排酱料等调味品的普及。他同时指出,当前中国餐饮品牌出海仍处于初期,以火锅、麻辣烫等品类在东南亚及亚裔圈突破为主,预计需 5-10 年周期才能形成全球性餐饮文化影响力。
“借鉴日本龟甲万渗透欧美市场耗时约20年经验,海天需秉持十年布局十年收获的长期主义耐心。”李应涛表示,海天在海外市场转变为追赶者身份,国内市场优势无法直接复制,还要面对国际巨头在酱料市场形成的成熟壁垒,需要从零开始建立品牌影响力,搭建完善的销售网络,构建海外供应链体系,以及实现产品本土化,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股票配资平台哪个可靠:在线配资门户论坛-风向要变了?港股“消费三剑客”引发板块回调 科技股正默默走强
在线股票配资公司:配资门户论坛官方网站-亚太市场剧烈波动!刚刚全线跳水!发生了什么?
配资优秀股票配资网站:炒股如何加杠杆-上市首日强势“吸金” 4只科创债ETF规模超百亿
股票配资有哪些门户网:炒股配资怎么配-山东一化工车间发生爆炸事故!这家A股公司盘中一度大跌 农药板块集体走强
股票配资什么意思:股票在线配资门户网-溢价率飙升多月新高!“人气基”又录得涨停 跨境ETF热度重燃 这些已获融资客加仓
正规在线炒股配资知识门户:股票配资行业门户网站-英伟达股价创新高之际 内部人士却已悄悄抛售超10亿美元股票
7月26日,海南省统计局发布2025年上半年海南省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701.8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至此,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半年报”揭晓。 各地上半年经济数据表现如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下半年各地“拼经济”又有哪些发力点?《证券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业内多位专家。 20个省份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国内...
【重磅新闻】 7月PMI数据将公布 7月31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采购经理指数月度报告。此前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PMI为49.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改善。 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开启 根据“十个工作日”原则,新一轮成品油零售限价调整时间为7月29日24时。上轮调价落地后,2025年国内成品油调价呈现“六涨六跌两搁浅”格局。涨跌互抵后,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较去年底分别下调225元、215元。 美联储将公布利率决议 美联储将于北京时间...
2025年开始,端侧AI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期,业界普遍将这一年视为“端侧AI元年”。 从赛道火热的AI眼镜,到充满童心的AI玩具,再到日常必备的AI手机、AIPC,乃至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每一个领域都吸引众多玩家入局。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开幕首日,《科创板日报》记者看到了从端侧AI蓬勃发展的气象。 阿里巴巴在大会期间展示了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将深度融合阿里及支付宝生态,具备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最新AI能力,还支持高德导航、支付宝...
记者今天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国家外汇局等7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多举措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通知》提出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的12条措施,从降本、增效、拓源、提质等多方面优化再投资管理与服务。 《通知》聚焦强化项目服务保障、优化土地要素配置、简化再投资新设企业有关办理流程、便利外汇资金使用、畅通相关融资渠道、创新金...
本周,A股稳步上攻,创业板指创年内新高,深证成指也创4个月来新高,并逼近年内最高点,科创50、中证500、中证1000等亦创阶段性新高,周成交温和放大,为近3个月来最大周成交量。 资金踊跃入市 杠杆资金入市踊跃,绝大部分申万一级行业本周都获得融资净买入,其中计算机获得逾40亿元净买入,电子获得逾30亿元净买入,机械设备、非银金融均获得超20亿元净买入,电力设备、有色金属、医药生物、汽车等也都获得超10亿元净买入。仅纺织服饰、商贸零售两行业被小幅净卖出。 另据Wind...
市场疯狂了!上市首日出现大爆发! 7月17日,首批10只科创债ETF在沪深交易所同步上市。作为聚焦科技创新领域债券投资的新工具,首批科创债ETF上市首个交易日便强势“吸金”,4只产品规模突破百亿元大关,首批10只产品整体规模突破700亿元,仅一个交易日规模增幅即超过160%。 与此同时,在机构投资者热烈追捧下,科创债ETF产品交投活跃,首日总成交额突破800亿元,部分产品换手率高达6倍。 上市首日强势“吸金” 4只科创债ETF规模超百亿 首批科创债ETF上市首日...
股票配资专业平台网站地图
Powered By